跳转至

申请前准备

申请前的准备包括课业,科研,语言。课业即指上过多少课,成绩怎么样,科研除了本身做的项目之外还包括是否哟文章发表,推荐人写的推荐信,这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。 综合来看目影响因素的排序大概是

美国:推荐信 ~ Match 程度 ~ 文章 > GPA > 语言成绩。

欧洲: Match程度 ~ 文章 > 推荐信 > GPA > 语言成绩。

科研

对于申请 PhD 科研是毋庸置疑最重要的部分,上述提到的 match 程度,文章,推荐信基本全部建立在科研的基础上。而与此同时科研这个话题又非常巨大,包括怎么选择方向,怎么挑选 project等等一系列的事情,而且这部分也见仁见智,所以同学们心中有数就好,这边站在笔者的立场上提几个对本科生的建议。(笔者一路来遇到的老师都相当好,所以可能见识浅薄,考虑不周)

  • 提高自己硬实力,尽量多上一些硬核的课程,包括 CS,Stat 等。
  • 学校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选多一些研究生课程,graduate level 课程的内容会更贴近科研和学术前沿。
  • 多读文章,尽量对领域有自己的认识,对前沿也要多有把握,没事可以刷刷 Twitter,follow 大佬们最近的工作。
  • 找实验室尽量找会关心你的,而不是以 Lab 利益为先。老师会关心你(不只是学术)这点对自己未来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
    • 考试很密集的时候,PI 是否还会催你做事(有同学就遇到过,期中期末考试过多,老师竟然将其提出课题组)
    • 是否不让你参加组会讨论(有同学遇到过不让本科生参加小组会,不让他知道”机密“数据)
    • 是否有时间安排 meet,是不是半年都没 1v1 聊过几次。
    • 是否不支持你出国而想要你留本校。

一个关心你的导师会对你未来的学术发展提供很重要的帮助,会更愿意支持你

推荐信

江湖传闻,美国 PhD 申请,推荐信是重中之重,我觉得略有夸张,但也基本属实。因此尽量还是有机会参加暑研。(当然如果本科的导师本身有很强的海外 connection,圈子里的人都认识,那么也没那么重要)

大部分申请者基本能有两封科研推荐信,剩下一封一般是课程推荐信,也就是俗称 DWIC(Do well in class),关于推荐信在 other resource 中也有更详细的内容,读者可以仔细看一看。

  • 原则一:找推荐人优先找对你了解的,对你了解充分最重要! 了解你的推荐人才能言之有物,才能更体现你的优点和长处。当然 title 大的推荐人也有好处,大家都认识,自然会认推荐信中你的优点和长处。
  • 原则二,推荐信一黑毁所有,推荐信一黑毁所有,推荐信一黑毁所有 所以如果老师不是很乐意给你写推荐信,基本也说明写的推荐信不会太好,要有自知之明,考虑换一个老师吧,不然在推荐系统里打个低分或者黑推,审材料的时候可能就被扔掉了。

另外国内的老师或者部分国外的老师会要求你写个 draft,尽量写的长一些,多一些细节,这个也非常重要,但是切记不要照搬网上的模板(可以学习框架结构,但是遣词造句一定要自己写),这如果被发现了抄袭不仅仅会毁了自己的申请,还可能会大大破坏推荐人的 reputation。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

GPA

高 GPA 肯定是申请人的一大亮点,但是并不是说明必须要很高的 GPA。但是也尽量不要太低,过线即可(有人说是 80, 有人说是85,大家自己琢磨hh),过了 85 是肯定不会拖你后腿 or 被小秘直接丢掉的。 笔者 GPA 不高,对于这个也没什么发言权,但是记住申请 Phd 最重要的是科研,而不是 GPA。高 GPA 弱科研肯定不如 弱 GPA 强科研 的。当然最好是什么都强hhh。

标化考试

标化 = 托福和GRE,但是最近几年来大部分项目不需要GRE了,所以只剩下一个托福。 标化本身的作用对于 PhD 也非常有限,过线就好,100 就基本过了所有学校的线了。口语尽量过22 吧(虽然笔者没过,但似乎也没影响太多?不建议读者尝试)。

但是值得说明的是口语表达能力本身还是非常重要的,面试或者 social 中意义很大,今年主要是线上所以没体会到口语不太行的尴尬之处,但是如果以后是 onsite,估计这一项会产生更多的影响。